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、享譽海內外的高等學府之一,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。經過119年的不懈努力,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“綜合性、研究型、國際化”的國內一流、國際知名大學。
十九世紀末,甲午戰敗,民族危難。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、教育家盛宣懷和一批有識之士秉持“自強首在儲才,儲才必先興學”的信念,于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——南洋公學。建校伊始,學校即堅持“求實學,務實業”的宗旨,以培養“第一等人才”為教育目標,精勤進取,篤行不倦,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,被譽為“東方MIT”。抗戰時期,廣大師生歷盡艱難,移轉租界,內遷重慶,堅持辦學,不少學生投筆從戎,浴血沙場。解放前夕,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,學校被譽為“民主堡壘”。
新中國成立初期,為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,學校調整出相當一部分優勢專業、師資設備,支持國內兄弟院校的發展。五十年代中期,學校又響應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,根據國務院決定,部分遷往西安,分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。1959年3月兩部分同時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,7月經國務院批準分別獨立建制,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啟用“上海交通大學”校名。歷經西遷、兩地辦學、獨立辦學等變遷,為構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,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。六七十年代,學校先后歸屬國防科工委和六機部領導,積極投身國防人才培養和國防科研,為“兩彈一星”和國防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改革開放以來,學校以“敢為天下先”的精神,大膽推進改革:率先組成教授代表團訪問美國,率先實行校內管理體制改革,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資捐贈等,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改革。1984年,鄧小平同志親切接見了學校領導和師生代表,對學校的各項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。在國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,學校以“上水平、創一流”為目標,以學科建設為龍頭,先后恢復和興建了理科、管理學科、生命學科、法學和人文學科等。1999年,上海農學院并入;2005年,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并。至此,學校完成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布局。近年來,通過國家“985工程”和“211工程”的建設,學校高層次人才日漸匯聚,科研實力快速提升,實現了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。與此同時,學校通過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合作辦學,實施國際化戰略取得重要突破。1985年開始閔行校區建設,歷經20多年,已基本建設成設施完善,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學校園,并已完成了辦學重心向閔行校區的轉移。學校現有徐匯、閔行、黃浦、長寧、七寶、浦東等校區,總占地面積4893畝。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,學校的各項辦學指標大幅度上升,實現了跨越式發展,整體實力顯著增強,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當“工業4.0,中國制造2025,互聯網+”令整個市場風聲水起,人力資源管理者們,你們是這場主流運動的參與者?旁觀者?還是后知后覺,繼續沿襲過往的思路壓力前行?
人力資源管理已經到了變革最前沿,傳統的人力資源六大模塊正逐漸被挑戰,由分類管理轉向更加貼近為業務一線服務的HRBP管理,從傳統的以產品線組織架構模式向以客戶、價值為中心的組織架構模式設計,從信息化管理向大數據管理的轉變,如何適應迎接這些變革?
“創客,無邊界組織,利益共同體,阿米巴經營模式”,從傳統勞動關系的用工模式向非標準勞動關系、無勞動關系的經營模式蛻變,面對國家收入分配改革,國有企業薪酬三結構模式,國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,營改增、企稅個稅、職工薪酬準則的調整,社會保險改革完善,和諧勞動關系的指導意見,人力資源管理者如何掌握?
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“來得了、待得住、用得好、流得動”,把握人才成長規律,聚焦引進培養、使用評價、分配激勵等重點環節,突出國際化、高端化、市場化、制度化、法治化,創新更具競爭力的人才集聚制度,完善有利于創新創業的人才發展政策體系,進一步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綜合環境,使企業成為創新人才的匯聚之地、培養之地、事業發展之地、價值實現之地。國家提出“大眾創新,萬眾創業”,首先必然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,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如何適應國家經濟變革?